施工工藝
施 工 準 備
1.鋼筋出廠質量合格證和試驗報告單應時整理,試驗單填寫做到字跡清楚,項目齊全、準確、真實,且無未完成的事項。
2.鋼筋出廠質量合格證和試驗報告單不允許涂改、偽造、隨意抽撤或損毀。
3.鋼筋質量必須合格,應先試驗后使用,有出廠質量合格證或試驗單。需采取技術處理措施的,應滿足技術要求并經有關技術負責人批準后方可使用。
4.鋼筋合格證、試(檢)驗單或記錄單的抄件(復印件)應注明原件存放單位,并有抄件人、抄件(復印)單位的簽字和蓋章。
5.鋼筋應有出廠質量證明書或試驗報告單,并按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抽取試樣作機械性能試驗。進場時應按爐罐(批)號及直徑分批檢驗,查對標志、外觀檢查。
鋼筋安裝施工工藝
1.一般采用預制圖梁鋼筋骨架,然后按編號吊裝就位進行組裝后支模板。也可現場綁扎,后支模板,一般采用硬架支模方法,如在模內綁扎時,按設計圖紙要求間距,在模板側幫畫箍筋位置線。放箍筋后穿受力鋼筋,箍筋搭接處應沿受力鋼筋互相錯開。
2.圈梁與構造柱鋼筋交叉處,圈梁鋼筋放在構造柱受力鋼筋內側。圈梁鋼筋在構造柱部位搭接時,其搭接倍數或錨入柱內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
3.圈梁鋼筋的搭接長度要符合設計及《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對鋼筋搭接的有關要求。
4.圈梁鋼筋應互相交圈,在內墻交接處、墻大角轉角處的錨固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
5.樓梯間、附墻煙囪、垃圾道及洞口等部位的圈梁鋼筋被切斷時,應搭接補強,構造方法應符合設計要求,標高不同的高低圈梁鋼筋,應按設計要求搭接或連接。
柱子鋼筋綁扎
1.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立柱子鋼筋,在搭接長度內綁扣不少于3個,綁扣要向柱中心。如果柱子主筋采用光圓鋼筋搭接時,角部彎鉤應與模板成45。,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
2.搭接綁扎豎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之后,接頭的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應按表3-28采用。
3.柱豎向筋采用機械或焊接連接時,按規(guī)范要求錯開50%接頭位置,上下層接頭間距而大于35d。第一步接頭距樓板面大于500mm且大于H/6,不在箍筋加密區(qū)。
4.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劃箍筋間距線。
剪力墻鋼筋綁扎
1.立2-4根豎筋。將豎筋與下層伸出的搭接筋綁扎,在豎筋上畫好水平筋分檔標志,在下部及齊胸處綁兩根橫筋定位,并在橫筋上畫好豎筋分檔標志,接著綁其余豎筋,最后再綁其余橫筋。橫筋在豎筋里面或外面應符合設計要求。
2.豎筋與伸出搭接筋的搭接處需綁3根水平筋,其搭接長度及位置均符合設計要求。
3.剪力墻與框架柱連接處,剪力墻的水平橫筋應錨固到框架柱內,其錨固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如先澆筑柱混凝土后綁剪力墻筋時,柱內要預留連接筋或柱內預埋鐵件,待柱拆模綁墻筋時作為連接用。其預留長度應符合設計或規(guī)范的規(guī)定。
4.剪力墻水平筋在兩端頭、轉角十字節(jié)點、連梁等部位的錨固長度以及洞口周圍加固筋等,均應符合設計、抗震要求。
5.合模后對伸出的豎向鋼筋應進行修整,在模板上口加角鐵或用梯子筋將伸出的豎向鋼筋加以固定,澆筑混凝土時應有專人看管,澆筑后再次調整以保證鋼筋位置正確。
梁鋼筋綁扎
1.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同時配合進行。次梁上部縱向鋼筋應放在主梁上部縱向鋼筋之上,為了保證次梁鋼筋的保護層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將主梁上部鋼筋降低一個次梁上部主筋直徑加以解決。
3.框架梁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jié)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介入中間節(jié)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習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蚣芰嚎v向鋼筋在端節(jié)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一般大于45d。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4.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布置,箍筋彎鉤采用135。,平直部分長度10d,如做成封閉箍時,單面焊縫長度為5d。
5.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調協(xié)在距離柱節(jié)點邊緣50mm處。梁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qū)長度均要符合設計要求。梁柱節(jié)點處,由于梁筋穿在柱筋內側,導致梁筋保護層加大,應采用漸變箍筋,漸變長度一般為600mm以保證箍筋與梁筋緊密綁扎到位。
6.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規(guī)范要求。
7.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于或大于22mm時,宜采用焊接接頭或機械連接接頭,小于22mm時,可采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guī)范的規(guī)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于構件最大彎矩處,受拉區(qū)域內HPB235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應做彎鉤(HRB335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guī)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qū)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qū)不大于50%.
板鋼筋綁扎
1.清理模板上面的雜物,用墨斗在模板上彈好主筋、分布筋間距線。
2.按劃好的間距,先擺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
3.在現澆板中有板帶梁時,應先綁板帶梁鋼筋,再擺放板鋼筋。綁扎板筋時一般用順扣(圖3-13)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扎外,其余各點可交錯綁扎(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扎)。
4.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凳,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矩鋼筋每個相交點均要綁扎。
5.在鋼筋的下面墊好砂漿墊塊,間距1.5m。墊塊的厚度等于保護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板的保護層厚度應為15mm。蓋鐵下部安裝馬凳,位置同墊塊。
樓梯鋼筋綁扎
1.在樓梯底板上劃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
2.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綁扎主筋后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筋,后綁板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
3.底板筋綁完,待踏步模板支好后,再綁扎踏步鋼筋。主筋接頭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規(guī)范的規(guī)定。
施工準備
1.水泥。應根據工程特點、所處環(huán)境以及設計、施工的要求,選用適當品種和強度等級的水泥。普通混凝土宜選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及粉煤灰硅酸鹽水泥。
2.細骨料。當選用砂配制混凝土時宜優(yōu)先選用II區(qū)砂。對于泵送混凝土,宜選用中砂。
3.粗骨料。宜用中碎(卵)石:粒徑5-40mm;或細碎(卵)石:粒徑5-20mm。
4.摻合料。
5.混凝土外加劑。在混凝土施工中根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施工工藝及氣候條件,結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對水泥的適應性等因素,外加劑的質量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其摻量及品種經試驗確定后,方可使用。
6.水。混凝土拌制用水宜采用飲用水;當月用其他水源時,應進行取樣檢測,水質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用水標準》(JGJ63-2006)的規(guī)定。
7.管理人員向作業(yè)班組進行配合比、操作規(guī)程和安全技術交底。
8.檢查基槽開挖后的位置、標高、尺寸是否與設計相符;檢查地基土的性質、承載能力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將基槽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并填寫隱蔽工程驗收單。需澆筑混凝土的工程部位已辦理隱檢、預檢手續(xù)、混凝土澆筑的申請單已經有關管理人員批準。
9.新下達的混凝土配合比,應進行開盤鑒定。開盤鑒定的工作已進行并符合要求。
10.檢查鋼筋的規(guī)格、數量、位置、接頭是否正確,鋼筋表面是否沾有油污等,并填寫隱蔽工程驗收單。
11.檢查設備管線的數量、型號、位置和標高,并將其表面的油污清理干凈。
12.檢查水、電供應情況,并與水、電供應部門聯系,防止施工中水、電供應中斷;檢查材料的品種、規(guī)格、數量、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13.對機具主要檢查其種類、規(guī)格、數量是否符合要求,運轉是否正常。
14.對運輸道路主要檢查其是否平坦,運輸工具能否直接到達各個澆筑部位;澆筑用腳手架是否牢固、平整。
混凝土施工工藝
混凝土原材料計量
1.在混凝土每一工作班正式稱量前,應先檢查原材料質量,必須使用合格材料;各種衡器應定期校核,每次使用前進行零點校核,保持計量準確。
2.施工中應測定骨料的含水率,當雨天施工含水率有顯著變化時,應增加測定系數,依據測定結果及時調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和骨料用量。
3.水泥、砂、石子、摻合料等干料的配合比,應采用重量法計量,嚴禁采用容積法;水的計量是在攪拌機上配置的水箱或定量水表上按體積計量;外加劑中的粉劑可按比例稀釋為溶液,按用水量加入,也可將粉劑按比例與水泥拌勻,按水泥計量。
混凝土攪拌
1.混凝土攪拌的最短時間可按表3-47采用。
2.攪拌筒中裝滿材料時,攪拌機不得停轉。在攪拌過程中,嚴禁邊出料邊進料,應將攪拌機內上一次攪拌好的混凝土出完后,方可再次投料。
3.大體積混凝土的攪拌可采用二次投料的砂漿裹石或凈漿裹石攪拌工藝,以改善骨料的界面條件,提高混凝土強度,或在同等強度下減少水泥用量。
4.混凝土的攪拌時間,每一工作班至少抽查兩次。
5.混凝土攪拌完畢后應在攪拌地點和澆筑地點分別取樣檢測坍落度,每一工作班不應少于兩次,評定時應以澆筑地點的測值為準。
混凝土運輸
1.混凝土的運輸能力必須保證混凝土的連續(xù)澆筑,不允許留設施工縫的結構更應保證。
2.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應保持其勻質性,做到不分層、不離析、不漏漿、保持良好的和易性。運至澆筑地點時應具有規(guī)定的坍落度。若混凝土運至澆筑地點出現離析或分層現象,應進行二次攪拌后方可入模。
3.運送混凝土應使用不漏漿和不吸水的容器,使用前須濕潤,運送過程中要清除容器內粘著的殘渣,裝料要適當,防止過滿溢出。
4.混凝土運輸應盡量減少轉載次數和運輸時間,從攪拌機卸出到澆灌完畢的延續(xù)時間不得超過表3-48的規(guī)定。
混凝土澆筑
1.混凝土澆筑前應對模板、支架、鋼筋和預埋件的質量、數量、位置等逐一檢查,并做發(fā)記錄,符合要求后方能澆筑混凝土;對模板內的雜物和鋼筋上的油污等清理干凈,將模板的縫隙、孔洞堵嚴,并澆水濕潤;在地基或基土上澆筑混凝土時,應清除淤泥和雜物,并應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在干燥的非黏性土,應用水濕潤;對未風化的巖石,應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積水。
2.混凝土自高處傾落的自由高度,不應超過2m.當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3.在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應先在底部填50-100mm厚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4.在降雪、下雨時不宜露天澆筑混凝土。當需澆筑時,應采取有效措施,確?;炷临|量。
5.當混凝土需要分層澆筑時,其澆筑層厚度,應符合表3-49的規(guī)定。
安徽元鼎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